close

國一國二的時候,總是對國三的基測生活有著無盡的想像和恐懼。那時,常常覺得自己無法通過傳說中的難關,進入未來心目中(也許更是社會眼裡)的理想學校。沒想到一晃眼,我通過了基測的關卡,來到申請大學的時刻。

在2014年初、開始面臨是否要出國的選擇時,我領悟到一項驚人的事實:從小到大,我幾乎不曾為自己做過重大選擇。國小的時候以拿市長獎、符合父母和社會的期望為目標;國中的時候努力就是為了要進傳統名校;考人社班和選文組時幾乎沒有太大的猶豫,因為了解那是自己比較擅長又有熱情的領域(後來發現選文組和人社教育是兩回事XD)。總之,好像只要做好學校指派的任務,努力唸好書,人生便一帆風順了,只要考上好學校,周遭人們的苦難與體制裡的不公似乎就會自動消失。埋頭向前,就能拯救宇宙,多麼誘人卻往往不真實的一句話。選擇是否要留學時,我慢慢的領悟到,人的痛苦大部分來自於掙扎、猶豫和選擇。雖然它往往帶給人改變的契機和進步的力量,但充滿徬徨的當下非常難受。

回到主題。此時此刻,所有關於生命的問題,又大搖大擺的晃到了眼前。你看不清楚它們的面目,但依稀聽到它們吆喝:此路是我開,此樹是我栽,若要過此路,留下買路財。此路是人生路。

十八歲時,買路財是了解自己是誰。



想要了解自己時,最直接的問題是,我是個什麼樣的人。因為這個問題太難一次回答,姑且先把問題簡化成「我有什麼樣的個性」。 

我是個強烈受到外在世界影響的人,這個特質可以分成兩面來看。好處是對他人的喜怒哀樂非常敏感,並某種程度上比別人更能設身處地的為其著想。這增加了溝通與對話的可能性,也使我無形之間變成一個溝通者和朋友傾訴的對象。壞處是容易因他人的遭遇而有情緒波動,甚至有時無法專心於自己的事,充滿矛盾又意志不堅。

因為要求自己人際上的完美,可能的話,我會嘗試去和每一個人變成朋友,也因此當因為某些原則和別人起衝突時,會格外難受,不過每次面臨自己堅持的原則和維持和諧時,最後幾乎都會選擇前者。因為希望面對議題時能顧到多方立場,閱讀資料時我總愛先挑自己的反方來看,也常在腦中展開數不清的辯論。因為希望自己能夠全才,當別人問起我喜歡的科目時總是先回答理科科目,讀書的時候以弱科為重,也會強迫自己多接觸別的領域。

雖然擅長寫作多過於演說,但因為想挑戰自己,加入了辯論社、演說社,盡力爭取上台報告的機會。也因為想挑戰自己,從很久以前開始就不打算唸自己原本喜歡的中文系,而考慮其他的領域。


「我的心願」: 我目前最希望可以改變台北市、台灣甚至是世界上有關居住正義的問題。因為從小感受家的不穩,我了解公平房價能夠扭轉無數家庭的命運。

我也希望自己能找到幫助他人順利溝通的方式,創造可以對話和辯論的平台,因為各種文學和藝術作品都指出,避免人類悲劇最有效的方式便是促進雙方互相理解,進而對彼此寬容。我希望能夠藉由各個學科找出人痛苦的主因並提供解決方法,無論是藉由醫學、心理學、神經科學、政治學、社會學、歷史學、文學或哲學。

我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夠為他人或世上生靈創造價值,也對自己的生命有更多領悟。我希望靠著自己和他人的力量,可以使社會上各階級不再涇渭分明(消除階級好嗎XD),人人可以保有自己的特質和善意,不必因為弱肉強食的文化而壓抑自己。

我希望未來工作的環境是一個我能把它當家、不顧一切賣命的地方,由一群熱血、善良又強大的同事組成團隊。這聽起來近乎不可能,但最少最少,我期許自己的工作能幫助他人,也會把它當成生命中最神聖的事。我希望在國外完成學業、累積工作經驗之後,能夠對台灣和世界貢獻所學並回台永久居住。

我希望能擁有一群知心好友,保持聯絡相伴到老。我希望能了解情感的本質是什麼(親情、友情、愛情、對社會的感情)並能適當地面對它,達到深情而不滯於情的境界。


「我擅長」: 表達(寫作、做簡報、口頭報告)、說服(辯論?)、觀察人(覺察變化、發現需求、覺察優缺點)、分析人(行動的原因與結果)、內省、 思考抽象問題、了解生物體的運作、處理文字和語言、瞭解比較複雜的問題、閱讀長篇資料。

「我不擅長」: 主動並秒熟的社交技巧、按照步驟手作解決問題、抽象空間思考、對一件事持之以恆、果斷作決定、以自信和氣勢領導他人、處理需要高度效率與細心的事務。



由於時間的關係,今天大概只能整理到這裡。對我來說,不思考自己是誰便無以進行下一步(是否重考托福、是否要趕死限申請某校獎學金)。歡迎各位的評論,覺得你們眼中的我是個怎樣的人、又擅長些什麼、就算是講壞話也沒關係(咦)。希望這個問題能長存在我的腦海中,不斷被反覆思量,並在時間限制之前作出最好的決定與行動。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自我探索 我是誰
    全站熱搜

    wisdomappla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