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常以為生命靈數是9的自己能「超越」。超越當人的懶惰、自私、殘酷、拖延,超越人類的劣根性。

但從這幾個月決心發文又不發文的情況來看,我還有很多要學。

 

 

終於,這一天要來了,不過期待中總混著忐忑。我深愛的人們,你們過得還好嗎?

我錯過了什麼?這幾天是不是又補得回來我缺席時發生的種種故事?

一想像見到你們的狂喜,我就體會到什麼是合不攏嘴,儘管是在面對選系選課的當口,儘管是在處理複雜又極需自信心的人事。

也許我表面上看來是不容易掉淚,永遠嘻嘻哈哈過生活的人,不過那是因為有你們,我才能嘻嘻哈哈。沒有好好跟你們說再見,是因為一切都還不確定,確定的時候,沒想那麼多。好奇心不只殺死一隻貓,是它讓我在種種難以取捨的拉扯後選擇留下。

不過之後,多少次深夜裡,這個選擇在深陷的回憶中動搖了。

給你們的文章是永遠也寫不完的,是你們更加讓我明白,自己的生命該是什麼樣子。許多人問我怎麼這麼晚來,應該要早點來的,就不必這麼辛苦,就可以暑假的時候不必上課,回台灣玩。我沒說話,只是笑。如果可以重選,這一年再怎麼辛苦都別想拿我的十六歲去換。如果沒有高一,放長假的意義也不存在。

倒數一個禮拜了,就讓我幸福的寫信吧。

 

那,這七個多月來,我到底過得怎麼樣呢?

臉書上多是略帶感傷的文章,有人問,你是不是不快樂。一時之間也答不出來,總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絕非是或否可以一言蔽之。也許不在那個環境,沒辦法客觀看待種種惱人的現實,不過就直覺而言,我覺得生活在台灣是幸福的。在人際關係方面,雖然東方傳統的「群體」、「大家庭」自有它的問題,但不可否認的是,台灣的人情味很濃。在國外,你能感受的,是當地人「禮貌性的友善」,而那或許源於因為分組報告、課堂討論或必須一起做事。除此之外,語言和情感傳遞密不可分,母語不是英語的我,雖然能跟當地高二生一起上英文課,在敘述、笑鬧、表達想法時總是隔了層紗,沒辦法及時反應,甚至有時還會被誤會。上學期中以後,認識的人漸漸多了,也跟印度、土耳其、當地人熟稔起來。不過,那總是一個圈子,「姊妹」等級的朋友還沒出現。之前常會糾結這件事,不過現在稍微想開了。人的一生中摯友本來就不會多,更是可遇不可求。成長背景不同,文化差異不小,與其努力尋求摯友,倒不如和每個人都聊聊天,聽聽他們的想法和故事。差異的好處,正是能互相學習。

 

而我留下的目的本是學習。

 

說到學習了,這就是「快不快樂」問題的關鍵。在這裡,我所念的高中雖然排名不是極前,卻因為有大溫地區最富經驗的IB班(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,教學內容特難特靈活,功課報告特多的天才班,許多課程可以抵大一學分),成為一間人才濟濟的學校。參加社團或分組報告時,因著許多優秀人物的存在,我深深體會到本事的重要性。流利英文、有組織的想法、有效率的時間管理、恰如其分的應對進退、處理簡報影片的技能,這些本事是在異地立足的基石。在沒辦法深入了解一個人的人格特質以前,本事扮演著一個人是否能獲得尊重的主要角色。知識、技能、處理事情的態度與方式...要學的實在太多了。

尤其,當見識到印度人和韓國人的強大時,那股告訴自己一定要變強的聲音就越來越大。

來到這裡之後,終於明白為什麼聯合國的秘書長是潘基文,為什麼南韓的經濟如此威脅著台灣,為什麼韓國人在世界舞台上越發活躍。我所遇到的韓國同學們,自我要求都有一定的高度。他們並不會像華人(嚴格來說是中國人)一樣在學校說著自己的母語,相反的,他們盡可能地說著英語,不僅如此更個個略懂華人每天在說的中文。他們勇於表達,報告前提早準備,報告時藝高人膽大,報告後接受最多的掌聲。大社下至社幹,上至社長幾乎都是韓國人,他們在學校裡處於領導階層。雖然台灣的幸福感,狼性不足和藹可親創新有餘值得珍視與保留,不過同樣是面對鄰近的威脅,韓國人的積極向上與大膽是我想學習的。

 

 後記:結果這篇三月多的文章沒來得及在登機之前發出去,轉眼間一拖便是七月底。這四個月來,自己的想法又略略轉變了些。也許不斷發現自己的想法在變,就是一種劇烈成長的證明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isdomappla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